楚商丨癡迷技術的董事長李萬清:再造一個“三寧化工” |
發布日期:2024-09-05 來源:支點財經 作者:袁陽平 瀏覽次數:3892 字體: 小 中 大 |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走進李萬清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厚德載物,興業報國”8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這是他的座右銘。李萬清是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執委、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工商聯副主席、宜昌市楚商聯合會會長。 他在宜昌枝江工作了40余年,從維修工、技術員、生產科長到掌門人,掌舵三寧化工已31年。 他親歷了公司從面積不到200畝的縣化肥廠到建成占地1萬余畝的現代化三寧化工城的蝶變全過程。 今年8月30日,三寧化工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項目全線投產,項目總投資145億元,這是三寧化工的第二個百億項目。不滿足現狀的李萬清立下豪言:通過5至10年的努力,讓三寧化工強起來,資產和收入向千億目標邁進,利潤向百億努力,力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2023年,三寧化工實現產值369億元,匯總銷售收入265億元,利潤23.8億元,上交稅收7.22億元。5至10年后,三寧化工翻倍式增長,夢想能實現嗎? 8月14日,支點財經記者在三寧化工總部專訪李萬清。他用十分欣賞的一句經典廣告語給出答案: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三寧化工集團董事長李萬清 聯姻晉煤,突破瓶頸做強煤化工 1981年夏,18歲的李萬清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枝江縣化肥廠,成為一名維修工。3年后,他抓住全國首屆成人高考招生的機會,考入湖北函授大學化工機械專業,邊讀書邊工作,當時精心繪制了縣化肥廠第一張工藝流程圖,轟動全廠。 改革潮涌。1993年,枝江縣化肥廠成為當地國企改組股份制首家試點企業。不久,30出頭的常務副廠長李萬清又被選舉為首任董事長、總經理。當時,在三寧化工100公里半徑內,有7家旗鼓相當甚至發展優于三寧的同類農化企業。 “三寧不做大,遲早要被淘汰出局;要做大,就得搶前爭先、攻城略地。”深思熟慮的李萬清啟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技改擴建:應對氮肥市場季節性變化的替代調節產品——1萬噸精甲醇項目成功投產,合成氨產能由3萬噸提高到4.5萬噸,同時開始涉足磷化工領域。 三寧化工通過改擴建,“老朽”設備全部被先進設備替代,一躍成了全省最大的農用碳銨生產廠家。周邊同類企業或轉產或破產關閉,而三寧化工牢牢地網羅了長江兩岸和焦枝鐵路沿線6個省份的農資代理商。 這位年輕的掌舵人,贏得了全體員工的由衷欽佩。 三寧化工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方向后,各項業務突飛猛進,但隨著原料煤需求日趨增大,煤炭采購難日益束縛了發展的腳步。 李萬清很清楚,原料煤不能穩定供應,企業就不可能把煤化工做大做強,“如果企業規模起不來,就沒有市場話語權”。 2006年,山西晉煤集團考察了全國18家化工企業,最終選中5家企業進行洽談合作,欲布局煤化工。三寧化工有幸成為湖北省唯一一家。 然而在洽談過程中,晉煤集團提出了以35%的股權謀求51%表決權的“苛刻”條件。在三寧化工內部,合作的抵觸聲不絕于耳,甚至有股東認為將會“寄人籬下”。 三寧化工何去何從? “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抉擇,公司從最初的國營,到1993年股份制改革,2001年成為民企,如果與晉煤集團合作成功,又會變回國企。當時我內心很忐忑不安。”李萬清說。 但是,李萬清心里清醒,煤炭供給不解決,企業生產就不能協調,效益就無法放大,企業擴張無法推進。 當晉煤集團明確表示可給予三寧化工原料煤保證和項目資金擔保后,李萬清說服了股東們,打開了談判大門。 2007年1月29日,三寧化工與晉煤集團聯姻合作,成為國有相對控股的企業,同時也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 隨著晉煤集團入駐,三寧化工徹底解決了煤炭資源難以保證、常年“缺糧少食”的老大難問題,此后加快發展步伐,一年一個大項目,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擴張。
聚焦主業,先做強再做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萬清帶領三寧化工一路狂飆,靠的是什么利器? “三寧能發展到今天,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聚焦主業,不斷地先做強、再做大,以項目建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李萬清說,前些年房地產火爆時,他硬是頂住了巨大的誘惑。 一路走來,在每個節點上,三寧沒有強行把產業規模作為重要指標,而是把現金流、盈利能力作為關鍵數據,“現在不少企業就是倒在現金流枯竭的路上。” 緊盯關鍵現金流數據的背后,是技工出身的李萬清對技術和設備先進性的癡迷。 最初,當上掌門人的李萬清就是通過技改增效,將破爛不堪的老廠煥新成為全省最大的農用碳銨生產企業。之后,公司收購宜昌田田化工,托管潛江金華潤公司,均通過技改扭虧為盈。 三寧化工相關人士告訴支點財經記者,直到拆除宜昌田田化工、三寧本部的尿素廠時,這兩套裝置都比現存的不少工廠都要新、都要先進。 剛剛投產的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項目,是三寧化工延鏈強鏈的重要項目。該項目使用了當前業內最為先進的裝備和技術,整個生產過程更安全、更綠色、更智能,而且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僅己內酰胺生產成本就可以降低1000—1500元/噸。其中,過氧化氫技術是國際頭部企業索爾維在中國首套授權裝置,已于8月16日順利投產。 “我們是不惜血本,讓公司的生產裝置足夠先進、產量高、消耗低。”李萬清說,“用未來30年的眼光看現在,公司從產品成本與質量端,打造國內領先的尼龍全鏈條生產線。這對我們長期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 2020年底,在三寧化工建廠50周年慶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對三寧化工快速發展用兩個“契合”高度評價:“把三寧走過的50年劃分為前25年和后25年,前25年與我國化學工業尤其是氮肥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和艱苦奮斗的歷程是契合的,后25年與我國石化產業快速做大做強、發展成為世界石化大國的歷程也是契合的”。 數據顯示,三寧化工近五年項目總投資超300億元。 “跟三寧談定的事情都會百分百落實到位。”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進華說,三寧化工是史丹利的最佳合作伙伴。近20年來,該公司與三寧化工的年交易量都在3億元以上,三寧產品占到了史丹利原料的15%以上。 “在我們公司所有的原料中,三寧的原料可以做到全水溶、無浪費,這也推動了史丹利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終端銷售時,公司產品每噸價格能多賣超過400元。”高進華表示。
率先“5G+”,向數智化要生產力 作為傳統化工行業,大家容易聯想到“高能耗”“高污染”等詞匯。 然而,走進三寧化工,處處綠樹成蔭,道路寬闊整潔,現代化的辦公樓宇順著路兩旁依次排開。廠區內,不僅看不到一輛運輸車,也很少看見工作人員的身影。 參觀過廠區的合作伙伴企業的相關人士由衷地發出感嘆:原來化工企業還可以如此美麗,完全顛覆了我們心中傳統化工的印象! 來到三寧化工石寶山新材料分公司的中控樓,5G智能中控室映入眼簾,小到幾厘米長的儀表,大到管線管廊通道,整個廠區盡收眼底。這里是全省首個5G智能化工廠,總投資10億元,歷時三年建成。 據統計,這座智能工廠每年節能降耗2%左右,生產成本下降4000多萬元。近五年,三寧化工每年研發投入4億元左右,通過技術改造、挖潛增效、研發創新,推動企業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
“這幾年,三寧化工初步嘗試在生產、控制、管理方面數字化,追趕時代的腳步。”李萬清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化工企業離不開數字化轉型。 過去,很多企業想要實現數字化轉型,卻苦于沒有打好數據“地基”。早在2016年底,三寧化工成立智能工廠推進辦公室,旨在整合生產層面和經營層面的數據,打通產供銷的全鏈路,為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的推進奠定基礎。 近年來,三寧化工推出AVEVA操作員培訓仿真系統(OTS),能夠模擬工廠現場的裝置及控制情況,并在虛擬環境中對操作員進行離線或者在線的培訓。隨著全廠全流程的OTS上云,還可以遠程實現培訓和操作,成為培育智能操控師的最佳實踐。 數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公司向全面數字化轉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李萬清看來,三寧未來要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分析數據,提前布局,提升企業生產與管理能力。 再造一個三寧。花甲之年,李萬清仍在征程。 |
![]() |
上一篇:李萬清董事長檢查三寧職校在建項目 下一篇:銷售團隊集中“充電” 蓄能沖刺新目標 |
![]() |